特泥河農牧場始終把提升黨建工作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以建設“冰泉小鎮、生態農場”為主線,緊緊圍繞“最強黨支部”創建、“四強四優”建設以及自治區“北疆百年先鋒”模范單位工作目標,全力推進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工作互融互進,引領企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舉旗幟、育新人,充足思想之“電”
提升黨建工作的內生動力,塑造企業核心。一是知行合一、吸“理論之氧”。在嚴格執行各項學習制度的同時,結合網絡教學、微黨課、黨員互動等形式,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大力加強紅色基因傳承,把“特泥河農牧場史展館”作為職工場史教育和紅色教育基地,近5年受教育已逾1000人次。建立“呼倫貝爾圖書館特泥河分館”,設立了基層流動書屋,收錄了各類圖書9000余冊,成為農場職工及職工子女學習充電的好去處。二是精益求精、育“百年人才”。結合“三個百年”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在集團公司公開選拔副處級干部中有9人入圍,雙考通過3人,提拔任用2人。近兩年提拔副科級以上干部3批共8人。制定了《分公司后備人才考核實施細則》,建立健全后備人才“雙考雙掛”機制,對56名后備人才實施動態管理。三是行勝于言、煉“拒腐之軀”。健全黨風廉政建設機制,全面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廉政教育、制度管控、權力監督相結合,制定單位部門、黨員干部廉政風險防控流程圖,實現對各工作崗位和環節干部監督全覆蓋。
聚合力、興文化,補足精神之“鈣”
不斷促進工作機制轉變,提升黨建工作標準化水平。一是履職盡責、夯“發展之基”。黨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領導班子成員落實“一崗雙責”,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對責任單位黨建、經濟和民生等工作分類指導,做到基層調研持續化、指導工作常態化、落實整改清單化。通過調研指導,補齊短板,促進黨建工作提檔升級,推進教育培訓、檔案管理、黨員陣地、組織活動的標準化規范化。二是強筋健骨、揚“工匠精神”。在黨支部和黨員中開展了“五崗創建”“三講四送五評”“雙學雙促、雙創雙帶”活動,把抓基層黨建工作化為看得見、摸得著、能考核的長效機制。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涌現出一批自治區級“張曉平”創新工作室、呼倫貝爾市級“勞動模范”“金牌工人”閆順利等先進典型。三是縱橫聯動、凝“制度之力”。本著優化提質、規范統一的原則,全面梳理黨建工作考核細則和電子檔案,合并考核細則重復項,優化重組電子檔案設置,使各項工作可操作性更強。重新修訂分公司制度匯編,精簡、新增、完善制度90項,增強了依制治企的能力。制定了《黨建工作標準化管理手冊》,包括各項工作規范、流程圖、臺賬和工作表等,使基層黨建工作統一內容、統一模式、統一標準,全場黨建工作做到整體一盤棋。
創品牌、展形象,拉緊創新之“弦”
加強黨建工作凝心聚力的作用,創新工作方法途徑。一是聚焦主業、擔“發展之責”。進一步創新“黨建+經濟”載體,把“五型”農業、“五個標準化”建設和“三區”建設融入到“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和職工教育等活動中去,讓黨員干部職工在學習新時代黨的理論的同時,不斷加強黨員職工的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實現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雙融入、雙促進。以“五型”農業和“五個標準化”管理為抓手,全面推進種地與養地、傳統與特色、良種與良法的有機結合,在克服多種自然災害的前提下,經濟實現穩步增長。實現了管理和科技的“雙輪驅動”,真正達到了強化管理、提質增效的目的。二是因地制宜,聚“品牌之力”。進一步創新“黨建+文化”載體,牢記農墾“國家隊、排頭兵、示范區、穩定器”的使命任務,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堅持“標準塑人、典型引人”,近幾年編制了《黨員風采錄》《難忘的歲月》《職工文明手冊》《職工禮儀手冊》等教材,拍攝了四集黨建人物電教專題片,開展了“四講四樹”“最美特泥河人”等專題活動。堅持“特色亮場、品牌強場”,結合有機綠色產品營銷、京東農場產品溯源、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打造特泥河品牌。堅持“文化育人、文化興企”,每年召開“興墾杯”職工籃排球賽、主題文化節、室內文體活動及元旦文藝匯演等活動。征集書法、繪畫和手工藝品311件。特泥河農牧場現已被呼倫貝爾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等6家文藝組織定為采風基地,是墾區唯一自治區文明單位標兵。三是春風化雨、踐“服務理念”。進一步創新“黨建+服務”載體,牢記“農墾黨旗紅、使命在心中”承諾踐諾宗旨,堅守“要找黨上農場、要服務找支部、有困難找黨員”的信條,堅持服務職工群眾零距離。每年出臺10項惠民政策,幾年來,落實各種惠民政策補貼1.95億元;救助困難家庭712戶;救助187名大學生完成學業;解決了322名靈活就業人員和職工子女就業問題;新建職工住宅31棟584戶,打造了宜居、宜游、宜休閑、宜養老的生態小鎮品牌,大大提升了企業形象,增強了干部職工家屬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